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作者:黄庆华(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研究员、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面对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基本水情,水资源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尤为重要。
十余年来,一批基础性、战略性重大水利工程不断推进,“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初步形成,全国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超过8900亿立方米,滋养了沿线百姓生活,推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与此同时,通过水情教育、节水科普宣传,全民节水意识明显提高,近十年我国用水总量基本保持稳定,以占全球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20%的人口,创造了世界18%以上的经济总量。
需要看到的是,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比,全社会的节水观念还不牢固,节水意识还不强大,节水知识与技能掌握还不够全面深入。新征程上,构建新时代国家水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节水作为受水区的根本出路,长期深入做好节水工作。当前,加快水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关键要转变治水思路,坚持调水、节水两手都要硬,既要“开源”,更要“节流”。
坚持“有多少汤泡多少馍”,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发展节水产业。当前,要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促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全面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健全初始水权分配制度,推进跨省江河水量分配,加快地下水管控指标确定;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强化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控、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管理,制定水资源短缺地区、超载地区判定标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严格监督问责,落实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