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清明,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它牵绊着一种特殊的情愫,是“杏花零落清明雨,卷帘双燕来还去”的追思,是“又是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正清明”的生机。
在这一天,人们带着香烛、鲜花,祭祖扫墓,诉说着对先人的思念,也饱含着对春天的期盼。
时光回到千年前,甲骨文中的古人们如何祭祖,他们带着哪些东西祭祖,又和祖先们“说”了什么?让我们一同去甲骨文中感受。
祭祖要用几头牛,古人先占卜问问
“戊午貞:多宁以鬯自上甲。”——在戊午这一天占卜,贞问用香酒祭祀自上甲以来的先公。
这片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甲骨中,记载的是殷王武乙(或文丁)关于祭祀先公、先王的占卜,贵为殷王,也要问问祖先,可否用香酒来祭祀。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曹建墩告诉记者,在甲骨文中,类似这样与祭祀相关的卜辞还有很多,从祭祀日期的选择、所选日期当天的天气、祭祀的祭品,都要提前通过占卜的形式来询问祖先的意见。
准备祭祀前,殷王武乙就会一遍遍地向上天、向先祖询问,“我选在这一天举行祭,可以吗?”“在祭祀上甲时会不会遇到雨?在祭祀大乙时会不会遇到雨?在祭祀大丁时会不会遇到雨?”
十分有趣的是,选择什么样的祭品也会通过占卜询问得十分详细。甲骨文中就有卜辞记载着,“祭祀要用几头牛,是三头还是五头;是要白色的牛、黑色的牛还是黄色的牛,是要大牛还是小牛?”
“事无巨细、几番询问,更多地体现出对于先祖的尊重和敬仰,就好比请人吃饭,先问问对方爱吃什么,是一种尊重的表现。”曹建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