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新闻1+1丨农业人口进城落户,浙江在推进什么?
近日,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浙江省推动落实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方案》。其中,浙江放开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引发广泛关注。此外,《方案》中,更重要的是要推动落实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怎么更好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案》实施后,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新闻1+1今晚连线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兰建平,共同关注:农业人口进城落户,浙江在推进什么?
落实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浙江怎么做?
近日,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浙江省推动落实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方案》。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要推动落实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在此框架下,此次浙江一方面提出要放开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条件,另一方面,提出要健全新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有意愿且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全部持有居住证。未来,通过居住证与身份证衔接,来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多基本公共服务。
让进城农业人口更好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政策
2020年,浙江流动人口为2791.97万人,常住人口中流动人口比重为39.58%。作为人口流入大省,近年来,浙江多地一直在推进农民工共享同城待遇的相关工作。近日,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浙江省推动落实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方案》中,也提出了许多农业转移人口公共服务保障目标。而放眼全国,根据国家统计局202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农民工总量已达29562万人。在外出农民工中,跨省流动7061万人,省内流动10129万人。未来,对于进城落户的农民,怎么真正更好实施相关的公共服务的保障?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浙江方案更重要的是提供更好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 兰建平:在《浙江省推动落实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方案》中,最核心的就是农业转移人口这个群体。一个非常现实的情况是,目前在城市有很多户籍在农村,但工作在城市的流动人口,其中在城镇居住半年以上的,被称为农业转移人口。那么大量的农业转移人口,怎么样能够得到更好的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是这份文件最关心的问题。通过这份文件的出台,要使大量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工作期间得到最好的保障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