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系统入口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编辑部公告
题:甲午沉舰“靖远”出水文物焕新 今年开展“来远”舰考古
中新社记者 赵晓
刻有鱼纹的烟斗、带图案的金色纽扣、48厘米长的船构件……记者17日走进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文物保护与利用实验室,实验室负责人兰栋的工作台上整齐摆放了数十件“靖远”舰出水文物,他正埋头用刻刀剔除一个船构件表面的锈蚀物。
2022年8月至10月下旬,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中国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威海市地方文博机构开展了“靖远”舰遗址水下考古调查工作。此次发掘确定了沉舰锅炉舱、艏弹药舱、艉弹药舱的位置,基本摸清沉舰残骸的整体情况,共出水各类文物200余件。
“今年1月,我开始投入到这批出水文物的修复工作中,目前清理完成三四十件,正在对它们进行脱盐处理。”兰栋告诉记者,“靖远”舰出水文物以金属品居多,要通过清洗、除锈、脱盐、缓蚀、封护处理等步骤进行保护性修复。
兰栋说,脱盐过程最为耗时,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金属尤其是铁化学性质活泼,容易在脱盐过程中产生新锈,让这项工作更具挑战性。
“这件文物刚出水时,附着厚厚的锈蚀层。我将其表面杂质剔除后,用蒸馏水浸泡脱盐,但发现产生了新锈蚀,又尝试使用原浆纸吸附脱盐,效果还不错,它现在基本恢复了原貌。”兰栋指着一件处在脱盐阶段的铁构件说。